

论坛随后由司建玺、冯光宏主持。
杨洁在《乘用车车身用高强度钢及其先进成形工艺》的主题讲话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汽车用钢,包括钢的种类和用钢技术进展较快,尤其是与激光焊接等工艺的结合,为汽车轻量化提供了新的可能。他提出,生产过程中的短流程和再生材料是促进低碳环保的有效手段,应联系上下游企业,加强行业内引领,促进资源联合,为全产业链的高效节能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平台;高翔发表题为《汽车轻量化耐撞车身结构设计与失效仿真技术研究》的主题报告,他详细介绍了车身的材料、工艺和结构优化过程,以及碰撞安全法规和相关测试,并展望了汽车用冷弯型钢未来的发展,强调了全链条开发过程中仿真和实验结合的重要性以及新能源汽车安全法规的严格性。
张维旭在《高强度汽车用钢标准现状及展望》为题的主题演讲中,对汽车用钢的批准规范和下一步的发展规划进行了详细介绍。他强调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和轻量化对高强钢的需求推动了其发展,并举实例证明标准化的重要性,他表示未来将整合现有的汽车用钢标准,以减少数量并提高质量;肖华在《宝钢超高强钢开发及辊压成形应用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中首先对宝钢DP、MS、CP以及QP等超高强钢材料的量产运用情况进行了简要说明,并对宝钢超高强钢辊压工艺技术开发案例进行了细致分析。他认为冷弯型钢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在轻量化和复杂截面型材领域,辊压成形是未来最热门的车身制造技术之一。
论坛下午由王亚林、杨勤成、王一多进行主持。
会中,刘立现在《首钢超高强钢应用技术研究及轻量化案例分享》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乘用车分析、首钢超高强钢的产品研发、超高强钢的应用技术以及车身轻量化案例分析。他指出,汽车用钢仍然是车身用材的主流选择,并通过分析车身轻量化案例展示了冷弯超高强钢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李春林发表题为《鞍钢高强钢制电池包开发》的主题报告,他分享了商用车用热轧酸洗系列高强钢、锌铝镁产品等研发项目,并详细展示了关于电池包需求的调研结果,提出了针对钢制电池包的设计目标和优化方案,推动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葛宇龙在主题报告《电池包底部碰撞防护与设计》中指出由于空间、成本和重量限制,底部碰撞成为电动汽车最大的问题之一,因此底部的防护的韧性设计、通过结构的手段对电池进行保护以及针对电池本身的异构排布三大模块是设计和优化的最佳途径。
圆桌会议由韩飞主持。韩静涛、冯光宏、司建玺、高翔、张维旭、肖华六位嘉宾围坐一堂,各抒己见,从汽车用高强钢、汽车结构优化设计、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汽车产业政策四个部分对汽车用冷弯型钢的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度探讨,为全产业链的继续创新提供了进一步的思维指引。专家们一致认为: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高强轻质新型材料在汽车制造中使用比例逐年增加,传统的制造方式无法满足超高强钢核心零部件的成形制造,辊压工艺制造的冷弯型钢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因此,推动促进汽车行业全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和协同,精准对接,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提升冷弯制造技术水平,集思广益共谋发展,将为汽车用冷弯型钢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王一多在主题为《原材料创新平台化发展带动行业升级——以车辆制造等行业为例》的演讲中以车辆制造行业为例,具体探讨了原材料创新平台化发展如何带动行业升级;赖国敏发表了以《辊压工艺技术在制造端应用的瓶颈及解决思路》为题的演讲,他提出为解决钢制电池包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建议加强与钢厂的合作并建立标准化平台。此外,还强调了与客户共同开发的重要性,以满足不同产品的需求。